-
高陵概况
高陵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距西安市钟楼和咸阳国际机场20公里、新市政中心仅7公里。西铜、西禹高速公路横穿南北,境内一马平川,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境内有唐昭慧塔、李晟碑、东渭桥遗址等古文化遗迹,建于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是全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2015年8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高陵“撤县设区”正式挂牌,从此结束了2365年的县制历史。
高陵区总面积294平方公里,辖7街办,8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35.11万人。虽面积较小,但地平土肥,物华天宝。上世纪50年代,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80年代中期,曾以养鸡闻名全国;90年代初,又被评为西北唯一的吨粮县。90年代后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的路子。特别是新世纪来,高陵经济发展速度一直走在全市、全省前列。曾荣获“陕西十强县”“西部百强县”等荣誉,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
高陵境内地势平坦,为十三朝古都长安的京畿之地。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海拔3【详细】 -
历史沿革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
新莽天凤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
更始元年(公元23)复命高陵。
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陆。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 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撤销阳陵县,其辖地部分并入高陵,县境较前为大。
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省万年县入广阳、高陵二县。县境较前又有所增大。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析本县泾河以南置鹿苑县。
贞观元年(公元627)撤销,辖地复归高陵。
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析本县清平乡以奉庄陵,县境较前缩小。
【详细】 -
区划沿革
1996年,高陵县面积290平方千米,人口22.4万人。辖3个镇、7个乡:鹿苑镇、通远镇、耿镇、湾子乡、药惠乡、榆楚乡、崇皇乡、姬家乡、张卜乡、马家湾乡。县政府驻鹿苑镇。
2001年12月,撤销药惠乡,并入鹿苑镇;马家湾乡、姬家乡合并为泾渭镇。至此,全县辖4个镇、4个乡:鹿苑镇、通远镇、耿镇、泾渭镇、崇皇乡、湾子乡、榆楚乡、张卜乡。
2011年,撤销榆楚乡、湾子乡、张卜乡,设立榆楚镇、湾子镇、张卜镇。至此,全县辖7个镇、1个乡:鹿苑镇、通远镇、耿镇、泾渭镇、湾子镇、榆楚镇、张卜镇、崇皇乡。【详细】 -
地理环境
高陵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泾河、渭河两岸,西安市辖域北部。位于东经108°56′16″~109°11′15″,北纬34°25′00″~34°37′30″,东靠临潼区,南接未央区、灞桥区,西连咸阳市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北临阎良区;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294平方公里。
地形特征:高陵区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处第四系固市凹陷与西安凹陷之间。地层属华北地区层,汾渭,分区,渭河小区。地质构造简单,地表出露地层单一,全境地表均被第四系覆盖,局部地段有第三系出露。未见基底岩裸露。本县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汾渭断陷渭河断陷区域,地表覆盖层深厚,基底隐状断层很多,主要有宝鸡~咸阳~渭南断层及泾阳~高陵~渭南断层组成一地垒式结构的构造形式。【详细】 -
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
高陵区内地表粘土和泾渭河沿岸比较丰富的砂与砾石,是铺设道路和建筑材料的天然资源。
土地资源
高陵区境内泾渭河北川平地,占总面积的76.7%,主要为淤土,灌溉积淤深,熟土层厚,生产性能好,适种范围极广。泾渭河北岸和泾渭夹角的塬平地,占总面积的14%,主要为娄土,上部为人工覆盖层,下部为自然褐土,上松下实,保水保肥,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渭河南高漫滩地,占总面积的3.7%,主要为潮土,土壤疏松、性暖,地下水位高,宜于经济作物种植。其余为河流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6%。
生物资源
植物
高陵区境内天然生长草本野生植物有车前子、茵陈、益母草、艾、蒿、雪蒿、铁苋菜、荠菜、马齿苋、大蓟、小蓟、木贼、苦曲菜、枸杞、兔丝子、灰条、地丁、败酱草、蒲公英、麻黄、王不留、苍耳子、白毛根、香附子、芦苇、索草等。低等植物野生有地软、土马鬃、泽苏、酸苔菜、苔藓等。
【详细】 -
交通优势
高陵区距西安钟楼20公里,距西安新行政中心一河之隔仅7公里;西铜高速、西禹高速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西安至延安、西安至侯马铁路横贯南北,泾河火车站位于其中;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17公里;210国道、310省道、西咸北环线穿境而过;318等共5路通市公交运行。【详细】
-
历史文化
自秦孝公十二年建县至今,高陵区千百年来文脉不断,人才辈出。从汉代的冯商诏续《太史公书》、学者如淳著《汉书音义》,到唐代于志宁修《隋书》;从金元两 朝的杨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学,到明代正德状元吕楠著述等身;从清代樊景颜、陈大纲著《蝶园随钞》、张鸿道骈散并尤,到民国刘天章创办《中州评论》,无不印证 高陵的文运昌盛。
解放初期,一批农民作者,农忙之余笔耕不辍,涌现出张诚、王杰、尚英等一大批享誉三秦、叫响全国的王老九式的农民诗人和业余剧作者。这一时期,高陵戏剧创作成为陕西的亮点,成为高陵文化现象的第一个高潮。
上世纪70年代,高陵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轰动全国,高平、杨宏志、赵志信等60多位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创作的400多篇故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 见。其中,《起根发苗》、《石头赶车》、《见面》等48篇故事不仅在全国主要媒体发表、转载、转播,还被 陕、豫、浙、鄂等多个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剧团改编为广播剧、电视剧、戏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时间,高陵成为闻名全国的“故事之乡”,掀起了当 代高陵文学的第二次高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