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最新动态 政策宣传 他山之石 先进典型
扶贫讲方法 脱贫有尊严
发布日期:2018-06-28 15:14   来源: 河北共产党员网   作者:   摄影:  字体:    浏览次数: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在缩小贫富差距,构架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减少,2012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2017年减贫人数预计也在1000万人以上。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贫困地区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

然而,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贫困形式依旧严峻,多种情况交织,贫困问题复杂。虽然各地扶贫力度都很大,但一些扶贫政策落实还不到位,方式方法欠佳,导致脱贫措施不力,扶贫成效不佳,造成“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对贫困户进行的一些信息公开和媒体采访,虽然立足点是为了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扶贫队伍当中,使政策落地生根,同时还能给其他贫困群众提供一个接受扶助的渠道。但是,这种做法却间接对部分贫困人员的隐私进行了公开,对其自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这是一些贫困户所不能接受的,也是我们在扶贫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针对这个问题,安徽省枞阳县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路。该地区是外出务工大县,留守学生很多,家长不得已将子女送到民办学校寄宿读书,费用高昂,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增加。为此,2017年枞阳县决定,将城乡接合处的长河初中设立为寄宿学校,对有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行寄宿制,并免除住宿费、生活费、簿本费,为贫困家庭解忧。目前,该校有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孩子95人,其中,寄宿在学校的有92人,但学校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尊严,没有公开过任何一个贫困学生的信息。

不仅如此,学生们还发现自己的饭卡里每个月都会收到一份神秘的生活补助,时不时还会有各种“奖项”落到自己头上。学校变救助款为奖学金,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公益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发扬自己的优点,让救助款理所应当地“奖励”到贫困学生手中。

如此“润物细无声”的扶贫方式,不仅保护了贫困学生的自尊心,保障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更点亮了脱贫的希望之光,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在扶贫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更要注重保护贫困户的心理健康,在帮扶的同时,不搞救助仪式,不公开受助人信息,不公开表达感激感想,保障其人格尊严不受伤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救助帮扶、脱贫攻坚。(张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