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最新动态 政策宣传 他山之石 先进典型
“扶贫考试”也是一种形式主义
发布日期:2018-06-28 15:1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   摄影:  字体:    浏览次数: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组织帮扶单位派驻的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以及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主任等进行脱贫攻坚知识考试,并对考试成绩60分以下的干部进行通报批评。此举引起不少网友热议。(6月2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脱贫攻坚工作干得好不好,考试成绩见“真招”。这样的事情听来令人难以置信,却又如此现实地摆在公众面前。且不论此番考试成绩究竟能反映出干部多少扶贫“功力”,本该以群众生活现状作为验收标准的脱贫攻坚成果,竟然想以一纸试卷作为体现,这种一眼看去“重理论、轻实效”的行为不禁让人读出几分形式主义意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事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求的就是扶贫干部真正沉下身子,与贫困群众所在地党员干部一起努力,出实招、用真劲,下一番“绣花”功夫,带领贫困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考验的是扶贫干部担当作为、为民初心。如果仅仅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脱贫攻坚工作好坏的侧面印证,无疑有悖于脱贫攻坚本质。

一方面,考试成绩只能反映被考人员对理论知识的背记能力,以及个人的文字表达功底,即便考试成绩很好,也只能说明熟悉政策理论,对工作很有主见和想法,在这些政策没有真正惠及贫困群众、想法没有落实见效前,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能否真正经得起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检验,尚是未知。另一方面,对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干部予以通报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挫伤个别干部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对长期奋战在基层的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他们有的年龄偏大,有的学历水平有限,要求他们掌握政策要义或许并无难处,但要他们死记硬背达到考试水平,恐怕难度不小,一场考试决定工作好坏,难免会让他们认为干得好不如记得好,导致认知出现偏差,找不准工作重心。

扶贫战场来不得半点“作秀”,更容不得从文字到文字的“虚假”。把扶贫考核放到文字中、试卷里,实则就是形式主义弊病的外在表现。与其让扶贫干部和基层干部把大好时光浪费在啃书本、背资料上,不如让他们多走进贫困群众家中,多听意见、多想办法、多办实事,找准贫困根、多施治病方,这样或许更能得到贫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也更能让贫困群众进入脱贫快车道。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需要的不仅是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更需要上下一心的团结奋进,少一些意义不大、价值不高的“脱贫考试”,多一些目标明确的“脱贫作战图”,用贫困群众脱贫实效来为扶贫干部、基层干部工作打分,或许这才是地方政府需要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