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村位于张卜镇辖境东南,西邻南郭村,北连张家村,东接临潼区北田、西渭阳两村,南襟渭河与临潼区魏庄、桑园两村遥接。l958年为韩家大队,以当时大队部驻地韩家村而得名,l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前线大队,l972年复名韩家大队,1984年6月改建为韩家村委会。辖夹滩、韩家、龙胡、赵家4个自然村,l3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夹滩。2011年有740户,3214人。以农为主。耕地3500亩,全可灌溉。主产小麦、玉米、露地菜。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52公顷,总产3340吨,公顷产7389公斤。有小学1所,医疗站l个。
夹滩,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约5.7公里处,渭河北岸,东与临潼区西渭阳为邻,南与临潼区茹家村为邻。2011年有360户,l651人。为高陵大村之一。据传,建村时渭水至此分为南北两股,东流不远又汇合,村正处于河水相夹的滩地上,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在此村所在区域内记有“刘家庄”一村,或即此村。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记有此村名。《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韩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约4.43公里处,东与临潼区北田、西渭阳为邻,南与临潼区魏家庄为邻。2011年有106户,435人。据传,因村建于明代大村吴村旁,韩姓居之,故初名吴村韩,后吴村废,更称韩家。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东韩村”。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和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均记作“吴村韩”。也有称韩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所产胡萝卜(县人叫红萝卜)为黄心,甜嫩爽口。为高陵特产之一。
龙胡,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5.2公里处,东与临潼区北田街办为邻。2011年有l74户,644人。据传,因龙、胡两姓最早居此,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龙胡堡”。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为两村,名“龙胡村”、“胡家”。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始记为今名。《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村东南有清代二圣宫。
赵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4.8公里处,东与临潼区北田镇为邻。2011年有100户,484人。相传,村建于明初,因齐、沙两姓在此居住,得名齐沙村。清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义后,原村毁,赵姓村民来此另建家园。因在吴村旁,故更名吴村赵。后吴村废,清末改称赵家。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即有此村,名“赵家庄”。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吴村赵”。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始记为今名。也有称赵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韩家村按照种植业发展的新思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种植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迈进。聘请县农林局各类农业技术人员,从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入手,分期、分批对村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提高村民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韩家村现种植大棚菜、露地菜等经济作物2000余亩;经济作物年收入600万,占村经济总量的55%;依托发展经济作物,转化安置农村劳动力400人。组织活动场所建于2011年,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内设党员之家、计划生育活动室、图书室和人口学校。2011年底,全村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共1672人,参保率达到96.7%,享受人员437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824人,参保率 100%。
二圣宫 位于高陵县城东南方向10千米处,张卜镇龙胡村中街偏东。据重修二圣宫碑记载:“二圣宫创修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后经60余载的风雨侵蚀,宫墙地基慢慢下沉,墙体逐渐倾斜坍塌,故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月重修,由热心乡民胡秀升、刘顺喜牵头,招募资金,在原址上进行扩建,历时数月,于当年七月完工。19世纪60年代以后,庙宇荒废,挪作他用,到80年代,又有信众,启门进庙,搭筑供台,供奉关圣帝站像,焚香烧纸,祭祀诸位神君。中门北侧镶有“功德碑”一通。二圣宫是高陵县境内唯一现存的清代宫殿建筑遗址,创建至今已有230年的历史。2008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德崇 (1900—1984) 字子休(自修),夹滩村人。自幼聪颖好学。1925年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获华北六所大学(北大、北师大、燕大、南开、清华、协和)校际演说及辩论竞赛第一名。其才气深得梁启超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龄的赏识。参加刘天章、李子洲、杨钟健等人发起组建的“共进社”,任后期“共进”刊物主编。从“共进”刊物创刊至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封,共发表进步文章47篇。1930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任天津南开大学秘书兼教员。1931年任西安高中师范科主任及实验小学主任。1932年任咸林中学校长。1934年联合当时社会名流创办泾野学园。奉行陶行知先生教育主张,坚持工读制,资助穷苦学生。1936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和康乃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在美留学时,一批右派学生得知杨虎城被蒋介石逼迫出国考察至美,企图乘杨公开露面之机给以围攻。他事前谒见杨虎城,保证了杨虎城的安全。1939—1948年,历任西北农学院、浙江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一级教授,在农业经济学研究上有较深造诣。此间,还曾兼任三青团陕西省团部宣传组长、国民党陕西党部执行委员、宣传处长、高陵县国大代表、勘乱委员、第十绥靖区秘书、经济处长等社会职务。1948年后任南京农学院教授。1958年3月因历史问题遣送原籍管制改造,曾作诗反省:“自恨出身太不幸,三山恶毒留脑中。自幼迷失名利境,辜负时代坠泥坑”,并“盼能以遗体供医学解剖实习,化无用为有用”。1983年以“历史问题已有交待,重新处理不当”予以纠正,恢复公职。1984年病逝。遗著有《农场管理学》《晋察冀教育考察记》《咸林生活写真》《关于国语辩论术的几个问题》等。这些书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焚毁。
韩学理(1911─1995) 又名韩作民,化名严一农,1911年出生于韩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秋考入三原渭北中学读书,1930年秋毕业。积极参加三原各校青年学生掀起的反蒋爱国运动,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31年秋考入西安高级中学,时值“九一八”事变发生,和邢崇道等在西安的高陵籍学生,回到高陵县发动学生数十人,封了国民党县党部的门,砸了县党部的招牌,赶跑了县党部的官员。1932年夏经刘侠僧介绍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初转为中共党员。在西安参加了痛打国民党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学生运动和西安高中学生驱逐反动校长的斗争。1933年1月回高陵做地下工作,任高陵特别支部书记,组织发动了一次全县性的“交农”运动。同年4月调三原新字区做地下工作。先后担任新字区区委秘书、渭北游击队补充第二支队政治指导员。其间,曾配合红二十六军和王泰吉骑兵团在耀县起义的几次战斗,亲自护送习仲勋由白区到照金苏区。同年8月在新字区被敌人逮捕,直到 “西安事变”后才被释放。在狱四年,始终坚贞不屈。出狱后被党组织派往杨虎城的特务营任中共支部书记。1937年3月受中共陕西省委委派到高陵、临潼巡视工作,并兼任中共高陵特支书记。以高陵县泾野学园教师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在高陵县成立了“学生抗敌后援会”、“妇女抗敌后援会”和“高陵县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学生下乡宣传抗日,发展党的组织,选送进步青年学生参加省委“安吴青训班”学习,为抗日前线输送了一批先进青年,为高陵中共组织的恢复、发展和巩固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938年初调同官(今铜川)县任工委书记。公开身份是上街小学和水泉头小学教员。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动员进步青年参加友军(主要是赵寿山领导的国民党第三十八军),并给省委输送干部。1939年9月调陕西省委(驻云阳镇)任民运部干事,后随省委搬进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工作。1940年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调任西北剧团任团长。1941年随剧团调回关中分区,更名“八一剧团”,任团长。1943年后,先后担任关中分区新正县湫头区区委书记,关中分区抗日救国会秘书,关中地委宣传干事,关中分区贸易公司政治处科长,旬邑县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47年2月胡宗南进攻边区,接受省委交办的保护部分家属的转移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共高陵县委书记、泾阳县委书记和咸阳地委宣传部长,西北纺织工业管理局副局长、西北森林工业管理局副局长,中央林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内蒙古牙克石栲胶厂厂长,林业部西北林业勘察设计院党委书记、院长。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剥夺工作权利。1979年至1982年6月任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1982年7月离职休养,享受正厅级待遇。1995年7月11日在西安逝世。
刘杰(1918—1999) 韩家村人。1933年参加“反帝大同盟”(党的外围组织)。1935年在西安投入爱国救亡运动,被选为西安女师学生救国会负责人和西安女师派到西安学联的常驻代表,带领西安女师同学参加到临潼向蒋介石请愿活动。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西安女师党支部书记。1937年9月任中共甘肃工委委员。1940年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8月在中共甘宁工委工作。1943年因康生制造的“抢救运动”被关押受审,1945年平反后在中央党校学习。1946年6月任中共甘肃工委组织科长。解放战争中随军转战陇东和陕北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甘肃省妇联筹委会主任、甘肃省妇联主任、西北妇联宣传部部长,青海省妇联党组书记、主任,全国妇联第三届执委。1958年4月被错划为“右派”,贬为青海省教育厅农工处副处长。1961年 “右派”问题甄别平反,复任青海省妇联党组书记、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粉碎“四人帮”后任青海省轻工业局副局长。1979年调任陕西省轻工业局副局长。1982年离休,1984年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副省级待遇。